皮肤科医生刘军连 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705767002676065662&wfr=spider&for=pc建文帝在几千年来的数百位皇帝中,历史地位是非常特殊的,作为朱元璋的皇太孙,仅仅当了四年皇帝,就被叔叔夺走了帝位,史称“靖难之役”,而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明,历史上也是众说纷纭,主要有三种说法:最普遍的说法是,他死于宫中的大火之中;另外,还有很多人猜测,他流亡到了海外,所以郑和下西洋的任务之一,就是打探朱允炆的下落;至于更加小众,但也有一部分人相信的说法是,朱允炆出家为僧,云游天下,比如在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,就记载了朱允炆到过很多地方,从重庆到湖北,从河南到两广,足迹遍及大江南北。但无论哪种说法,都摆脱不了猜测的范畴,因此哪种结果,也都难以说服所有人,甚至其他的说法,也拥有一定数量人群的信任。特别是在年的时候,在湖南省新田县“大冠堡”发现了大量的,据说是与建文帝有关的文物,其中不乏碑刻和历史文献等重要材料,因此有专家认为,建文帝最终的下落,可能就是逃亡湖南,在新田避难。因为新田这里有一个巨大的古堡,历史有几百年,总面积达七千平方米,古堡内有17个房间,古堡墙上开了东、西、北三座大门,仅仅没有南门。这也说明这里的主人,永远不想面南背北,毕竟在封建王朝时代,面南背北可是帝王的“特权”。另外,整个城堡都是青条石砌成的,成本造价不菲,如此大规模的城堡,当然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。但问题是,这就能证明建文帝是古堡的主人吗?从当地的1碑2宝3寺的发掘情况来看,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。先看“1碑”是怎么回事——湖南新田也有一座“武当山”,当地人称之为南国武当山,在山间有一座青花石材质的“重修武当山路碑”,上面刻有“西粤僧”的字样,而西粤僧很可能就是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提到的,建文帝以僧人的身份侨居西粤后,得到的称呼。另外,碑文落款是道光二年十二月初五,碑文的内容就是,感谢当年的西粤僧为重修这座南国武当山出了不少力,而朱允炆按照史料记载,就是出生在洪武十年的十二月初五,在几百年后的十二月初五,纪念这么一个不算太大的西粤僧,难道这只是个巧合吗?接下里再看“2宝”,新田文物所有两件国家级文物,一件是工笔彩绘的道教人物长卷,卷长11.37米,宽有0.4米,画中一共有34个神仙,可谓是各有千秋。但问题是,外人只能确认其中的33位道教神仙的身份,等到第七组那里,没有人能说准确,是怎么回事。因为这组画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凶猛大汉和一条被锁的龙。大汉举着玉玺,怒视着被锁住的龙,龙更加愤怒地看着大汉手中的玉玺。这画究竟是什么意思?另外一件国宝文物,是从当年从武当山下石古寨村,征集上来的象牙笏板,笏板从年代上看,和可能源自明朝,而明朝以后的大清,笏板就不在使用了。另外,明朝的规矩很严格,皇帝用玉板,皇亲国戚用象牙板,大臣只能用檀木或竹板。在这样一个小地方,能有多少大明朝的皇亲国戚流落在这里呢?再结合那副画,也许就想说朱棣抢了侄子的皇位,大汉就是朱棣,龙自然就是可以被称为真龙天子的朱允炆了,他被锁住,当然是困惑而又无奈的。最后再说这个“3寺”,也就是当地的大窝寺、龙池寺和景仙寺,大窝寺是传说中西粤僧修行之所,寺院周围的石刻上,有“濬灵天一”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,还可以拼凑出一副楹联,大意就是“行善者殃,乃祖宗之余殃,殃尽必昌;行恶者德,乃祖宗之余德,德尽则灭。”似乎也是朱允炆对四叔的一种控诉。而在龙池寺和景仙寺则可以看到,大量但明代廷柱,这些廷柱数量大,形象多,如果单纯从明朝时新田的经济水平上考虑,普通百姓想要搭建起这么多美轮美奂的建筑,实在是力所不能及的,即使当地官府,也很难能做到如此规模,总之如果没有王宫贵胄来此,一切都不可想象。但在史料中,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大明皇亲国戚在这里生活的记录。因此,通过对这“1碑2宝3寺”的研究,我们可以推断,建文帝很可能在这里隐居过,当然这一切也只是推断,毕竟还需要更多的,更有力的证据,才能确定这种说法,但老乐只是想说,在任何推测都不能完全否定的情况下,起码我个人觉得,这要比说朱允炆流浪在海外,更加可信一些。